启航新征程:《极地科学进展(英文)》百期里程碑与时代使命
发布日期:2025-11-18 16:23:15
从1990年作为《南极研究》(英文版)创刊到2025年第3期(第36卷第3期),《极地科学进展》(APS)已累计出版100期,标志着其发展站上了新起点。
图:总第100期(第36卷第3期)封面
APS自1990年创刊以来,作为中国乃至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唯一一本专注于极地科学的英文期刊,始终致力于为科学家、工程师、政策制定者等提供一个分享有关极地创新研究和观点的平台,专注于发表与极地研究相关的新发现、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
在APS的发展历程中,2015年曾是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年APS启动了系统性的国际化改革,组建了国际编委会。从此,期刊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过去5年,国外投稿始终占总量的20%以上。
2025年对APS同样是重要里程碑。这一年年初,APS组建了以雷瑞波博士与Yeadong Kim博士为共同主编的新一届编委会,增补了多位活跃于极地科研一线的青年科学家代表,并进一步优化了国际编委会结构。目前,编委会由来自17个国家的69位科学家构成,其中包括27位国际编委与42位中国编委,编委会成员代表的学科领域全面覆盖极地研究主流方向。这一年,APS得到亚洲极地科学论坛(AFoPS)认可,并在2025年印度AFoPS会议期间启动合作。APS将支持AFoPS规划和组织极地科学各领域专刊,并支持亚洲早期职业研究者发表成果。这一年,APS还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累计第100期的出版。
就全球极地研究而言,人类更清晰地认识到极地在全球气候系统、生物多样性、地球圈层碳再分配及日地耦合中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由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和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共同推动的第五次国际极年计划(IPY-5)已进入规划阶段,亟待全球科学界贡献智慧。这一宏大计划正与极地科学日益增强的交叉学科趋势相呼应。为应对此趋势,尤其是在IPY-5的筹备与实施过程中,APS计划推出一系列专刊与专栏,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响应时代对极地科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展望未来,APS旨在建立一个包容性的全球学术社区,为极地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知识服务。在新一届编委会的带领下,APS进一步科学规划了刊物定位、发展目标和主题专刊出版计划,紧扣极地科学与全球变化前沿问题,APS将进一步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提升刊物学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APS共同主编 雷瑞波,Yeadong Kim
(本主题更多内容详见本期编者按:https://aps.chinare.org.cn/EN/PDF/977)
总第100期(第36卷第3期)文章导读
《极地科学进展(英文)》总第100期(第36卷第3期)刊发文章8篇,其中,“Articles”文章7篇,“Editorial”文章1篇。本期论文主要覆盖北极航道通航性和经济可行性评估、北冰洋海气相互作用、北极捕鲸考古、南极治理体系这几个方向。本期内容已在极地业务平台(aps.chinare.org.cn,免费全文下载)、维普(www.cqvip.com,免费全文下载)、中国知网(www.cnki.net)、万方数据(www.wanfangdata.com.cn)、超星(qikan.chaoxing.com)上发布。
(1) 北极史前捕鲸考古
本文探讨了北极史前时期的捕鲸考古,重点关注捕鲸活动如何成为史前因纽特人及相关社会文化生态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基于来自阿拉斯加、楚科奇半岛和白令海峡区域关键遗址的考古证据,考察了捕鲸技术与实践如何随着气候波动、生态变迁及社会转型而共同演变。通过结合民族志见解与古气候数据,本研究认为因纽特人与鲸的互动不仅是一种生存策略,更是一种长期的、具有历史特殊性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塑造了更广泛的文化系统,也深受该文化系统的影响。
引用:Qu F. Archaeology of whaling in the Arctic prehistory. Adv Polar Sci, 2025, 36(3): 171-178, doi: 10.12429/j.advps.2025.0020
(2) 小冰期以来北冰洋楚科奇陆架北部有机质埋藏与沉积环境
理解小冰期(LIA)期间的沉积记录有助于阐明自然海冰波动与碳循环变化。本研究分析了楚科奇陆架北部岩芯ARC7-R11约490年的沉积记录,包括粒度组成(含冰筏碎屑)、总有机碳(TOC)与总氮(TN)含量、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及δ15N)。分析结果表明:(1) 该区域整体处于低能水动力环境;(2) 在小冰期及后小冰期的温暖阶段,季节性海冰出现且多年海冰边界消退;(3) 小冰期期间,TOC含量呈波动下降态势,且陆源有机碳相对贡献高于现代暖期;(4) 随着气候变暖(特别在20世纪40年代后),沉积物中有机碳埋藏量增加,反映出温暖期沉积物固碳能力增强。
引用: Yu X G, Ye L M, Zhang W Y, et al. Organic matter burial and deposition condition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hukchi Shelf, Arctic Ocean, since the Little Ice Age. Adv Polar Sci, 2025, 36(3): 179-190, doi: 10.12429/j.advps.2025.0005
(3) 北极东北航道钟摆航线:设计及经济性分析
本研究基于基础设施条件和海冰状况筛选枢纽港,然后根据枢纽港与冰区之间的距离为北极东北航道设计了两套钟摆航线方案。关键发现表明:(1) 两套方案经济可行性的概率均>90%;(2) 相较于方案II,枢纽港更靠近冰区的方案I′可实现年均利润提升5.02%,净现值增加4.69%。研究结果证实,北极东北航道的钟摆航线通过实现全年常态化运营可获得经济效益,且缩短枢纽港与冰区之间的航运距离有助于增强经济可行性。
引用:Hu M X, Chen Y Y. Pendulum routes in the Northeast Passage: design and economic analysis. Adv Polar Sci, 2025, 36(3): 191-202, doi: 10.12429/j.advps.2025.0008
(4) BBNJ协定对一个成熟机制监管漏洞的影响评估:以南极条约区的海洋遗传资源管理为例
本文以南极条约区的海洋遗传资源管理(MGRs)为例,探究BBNJ协定如何弥补成熟治理框架中的监管漏洞。由于在解决MGRs法律地位、获取规制、利益共享机制及来源披露等核心议题存在不足,该协定短期内难以对南极条约体系(ATS)下的MGRs治理产生显著影响。另一方面,ATS作为南极条约区的有效治理框架,具备成熟的南极治理法规与实践经验。多年来,ATS着力将生物勘探活动纳入科研范畴进行规制,并建立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程序,但在商业性生物勘探规制方面始终未能达成有效共识。本文进一步探究BBNJ协定与ATS的协调问题,指出南极条约区未来的MGRs治理可能演化为多中心治理体系。
引用:Pan M.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the BBNJ Agreement on regulatory gaps in a competent IFB: a case study of MGRs management in the Antarctic Treaty Area. Adv Polar Sci, 2025, 36(3): 203-212, doi: 10.12429/j.advps.2025.0010
(5) 北极东北航道常态化运营下中国破冰船队规模设计与经济可行性评估
本研究依据北极东北航道通航窗口变化、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建设方案及中国适度规模冰级船队发展前景,设定了三种航道常态化商业运营情景: 1) 夏季常态化运营(每年7月至10月),(2) 夏秋季常态化运营(每年6月至次年1月),(3) 全年常态化运营(每年12个月)。本研究基于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三种常态化运营情景下北极东北航道的货运潜力,据此设计了满足各情景货运需求的中国冰级船队建设规模方案,并运用利润最大化线性规划模型评估了不同方案的经济效益。
引用:Hou J J, Hu M X. Design of China’s ice-class fleet scale and economic viability assessment under normalized operation of the Northeast Passage. Adv Polar Sci, 2025, 36(3): 213-228, doi: 10.12429/j.advps.2025.0007
(6) 利用ERA5与ASRv2再分析数据估算北冰洋北水冰间湖及其周边海冰的冬季湍流通量(2005–2016)
北冰洋北水冰间湖是北极地区规模最大、生产力最高的冰间湖之一。与其周边海冰相比,该冰间湖在强风和冷空气作用下,结合其薄冰或无冰海面特征,产生了显著的湍流热通量(THFs)。本研究利用高分辨率(15公里)的ASRv2数据及低分辨率(30公里)的ERA5数据,计算了2005/2006至2015/2016年间冬季NOW区域及其周边海冰的潜热通量(LHF)与感热通量(SHF)。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何种数据集,周边海冰区的LHF/SHF均比NOW区域低约82%/88%。
引用: Ren H Y, Shokr M, Hui F M, et al. Estimating winter turbulent heat fluxes over the North Water Polynya and surrounding sea ice using ERA5 and ASRv2 reanalysis data (2005–2016). Adv Polar Sci, 2025, 36(3): 229-245, doi: 10.12429/j.advps. 2025.0019
(7) 基于CMIP6的北极航道21世纪通航性评估
本研究综合利用观测数据与物理约束条件,系统评估了48个CMIP6模型在模拟北极海冰方面的性能,并筛选出12个高性能模型进行详细分析。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评估了2015-2100年北极东北航道、北极西北航道和穿极航道的通航性。结果表明:PC6级船舶在SSP2-4.5情景下到2100年可实现接近全年通航,在SSP5-8.5情景下最早于2048年即可实现全年运行。
引用:Li M R, Hu S H, Gao Q H, et al. Navigability of Arctic sea routes in the 21st century based on CMIP6. Adv Polar Sci, 2025, 36(3): 246-264, doi: 10.12429/j.advps.2025.0025

来源: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7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