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账号登录

关闭

  • 用户名

    @pric.org.cn
  • 密码

  • 语言

当前位置:

《Nature》发表报道:《中国的南极科研发展为科学界带来希望》

发布日期:2025-08-14 14:24:57

  2025年7月22日,尤晓莺(Xiaoying You)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报道,对中国在南极科研的持续投入和快速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与肯定。报道指出,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在南极的科研实力显著提升,并于2024年启用了第五座南极科考站——中国南极秦岭站。这不仅是中国在南极洲南部的首个考察站,更是“地理位置优越、能够应对当前南极科研诸多挑战”的国际一流科研平台。

      报道中,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地球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娜·胡尔布(Christina Hulbe)评价称,秦岭站特别适合研究南极深底水的形成机制,这一过程在全球热量储存与碳吸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也为研究磷虾、企鹅、鲸类等极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条件。此外,秦岭站安装了清洁能源系统,包括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电池与氢储能装置,预计可满足超过50%的能源需求,展示了中国在绿色低碳极地科研方面的技术创新与责任担当。

      报道特别指出,美国计划于2026年大幅削减极地科研预算,而中国持续不断的投入和稳步扩展的科研活动有望“填补全球科研空白”,确保关键科研任务的连续性。韩国国家极地研究委员会主席金礼东(Kim Yeadong)在文中强调:“若美国退出,理应有人接替这一重要事业,我非常乐见中国加大科研力度。”气候变化使得南极科研成为一项“跨越国界的紧迫任务”,中国的积极参与不仅为全球科学界注入了新的希望,更在推动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与生态挑战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

      报道中,智利瓦尔帕莱索大学气候学家德尼兹·博兹库特(Deniz Bozkurt)指出,中国南极科考数据的公布时效性问题,可能会削弱其在全球模型和对比分析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不断优化数据发布流程,逐步提高数据开放的及时性和便捷性,并强化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实时数据共享及联合研究力度,确保科研成果能够更高效地服务于全球气候模型和对比分析,推动南极科学领域的协作与进步。

截至目前,秦岭站首个越冬考察任务已过半,考察队员正在积极开展站内各项设施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站内清洁能源系统运行稳定,已累积发电超26万kWh,预计年节省燃油超150吨。未来,秦岭站将开展海洋与陆地生态、海冰、地球物理等多领域研究,为全球气候治理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力量。


查看原文:

China is boosting its Antarctic research. What does that mean for the world_.pdf


来源:《Nature》期刊

翻译:蒋翰林

    • 曹路院区(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曹路镇雪龙路1000号  邮政编码:201209  
      金桥院区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街道金桥路451号  邮政编码:200136  
    • Email:connect@pric.org.cn
    • 传真:021-58711663
版权所有 © 2011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 沪ICP备1602654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798号
网站标识码:CA3300000006102881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