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账号登录

关闭

  • 用户名

    @pric.org.cn
  • 密码

  • 语言

当前位置:

中国自然资源报:在冰原镌刻青春坐标系——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站青年突击队工作纪实

发布日期:2025-07-21 10:15:30

      image

      旷古冰原,求索未知。南北两极是“科学试验的圣地”,也是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探索极地,对人类认知地球的环境演变和生命过程、解码宇宙奥秘,有着无可估量的重大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国南极考察站从无到有,崛起于冰原。考察站前升起的五星红旗,暴风雪中挖下的基坑,海拔4000多米处钻取到百米冰芯样品,白化天里驾车艰难行驶……一幕幕场景令人记忆犹新,更让“他们”热泪盈眶。

      他们,就是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站青年突击队。为了共同的梦想和价值追求,他们集结到地球两极,作为攻坚克难的先遣队,一线冲锋、多线作战,能出“金点子”,敢啃“硬骨头”,建设和守护着考察队员的“家”,助力重大极地项目和科学考察任务实施。今年5月,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站青年突击队被授予“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奋战秦岭站

      飓风之中填空白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习近平总书记致信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极地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和美好的新春祝福。

      这座以中华民族祖脉命名的考察站是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首个考察站,建设面临极地恶劣和复杂施工条件制约等难题。在平均风速6~7级的恶劣建设环境里,极地考察站青年突击队冲锋在前,全力保障秦岭站建设工期进度和质量,在南极现场赢得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王哲超是秦岭站首任站长,也是秦岭站建设者之一,肩负着秦岭站建设与运维管理的重要使命。“在秦岭站建设现场,队员们几乎每天面临着狂风暴雪、强紫外线照射等恶劣条件,以及时差综合征等困扰。”王哲超回忆。

      2023年12月,12级飓风来袭。为确保建筑安全,抢抓天气窗口期,王哲超坚守施工岗位,带领队员安装关键墙板。600多公斤的钢制墙板在狂风中就像飘荡的树叶一样飞舞,王哲超组织了40多人一起拉住,并成功将其安装固定。

      在秦岭站建设任务中,极地考察站青年突击队的成员们主动做好站区建设数据分析、支撑保障,并主动奔赴幕墙封闭现场一线,克服恶劣的天气环境,按计划完成了建设任务。

      一组数据记录了秦岭站建站人员的不易和中国速度:13天完成9500余吨建设物资卸运,每日卸货量达以往一次考察队总任务量;连续奋战52天,每天工作13小时以上,完成约2000吨钢结构、84个功能模块、9800平方米外维护板安装,建成5120平方米主体建筑。

      这些,只是极地考察站青年突击队漫漫征程中的一个缩影。早在2012年,队员们就开始在罗斯海围绕新站选址开展勘察调研。持续多年开展陆域、海冰、工程地质等多项指标的综合调查,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为优化选址积累基础信息。新站定址后,队员们从初版方案到终版方案,不断细化“工程蓝图”,为秦岭站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挺进昆仑站

南极腹地展红旗

      冰穹A,被形容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是位于东南极腹地内陆冰盖距离海岸线最远、海拔最高的冰穹。环境艰险,却也是研究冰川、大气、天文等领域的极佳位置。挺进内陆、建站科考,对于更好地“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具有重大意义。

      2005年,考察站青年随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深入冰穹A区域开展内陆考察。在刺骨冰冷、寒风冽冽的南极冰盖上成功测得冰穹A最高点,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南极腹地最高点迎风升起。随后经过3年准备,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进入建设阶段。

      一入内陆顿茫然,无垠雪冰铺荒原。暴风、白化天、冰裂隙、高原、极寒、考察时间有限、装备不足……前往冰穹A的征途上,“拦路虎”层出不穷。

      姚旭19岁参加我国南极考察,20岁时参与我国南极昆仑站建站任务。初入南极冰盖,他就面对着向南极内陆腹地挺近1260千米的巨大挑战。

    “昆仑站建站物资量大,人员和车辆数量均无法满足物资一次性运输,只能通过来回倒运的方式一点点地前进。”姚旭说,为了保证物资运输,他都是早晨7点起床,饭后带上干粮,每天工作基本到凌晨。在入目皆白的无尽冰原上,姚旭驾驶着重型车辆,像一只忙碌的小蚂蚁不断往返。

     “大家的工作压力都很大,但每个人心里总有一股劲,既然来了就一定要把站建设起来。”姚旭说。

      经过19天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抵达昆仑站建址地。高海拔、空气稀薄、天寒地冻,软雪累积十几厘米,踩上去就没了脚面,走一步喘三喘,露天工作不到十分钟便浑身冻透。

      暴风雪中,驾驶雪地车来回压实地基,铺设底板,搭建钢结构;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下,手脚和脸不同程度地被冻伤,甚至脱皮……队员们仍然每天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

      昆仑鹰展翅,冰穹功代传。2009年1月27日,经过20天紧锣密鼓地赶进度、抢时间,队员们用顽强的双手、钢铁的意志,在“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创造奇迹,建成昆仑站。

呵护长城站

四十年硕果累累

      作为我国第一座南极考察站,长城站迎风浴雪40年,如何持续完善设施、强化保障、推进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都是摆在极地考察站青年突击队员们面前的考验。

      面对卸货任务物资量大、时间有限的挑战,突击队队员带头参加夜间卸货,确保24小时不间断作业,优化海上卸货流程,保障物资卸运顺利;狂风、暴雪等恶劣的条件下,突击队队员始终坚守在室外巡逻一线,总结外出巡逻要点,确保考察站安全运行;漫长的极夜到来,突击队队员仍然坚持气象观测,优化观测作业流程,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青年队员积极建言献策、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不断探索更加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为站区的持续更新和维护贡献青春力量。

      南极长城站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周边包括智利、俄罗斯、乌拉圭、韩国、阿根廷等国考察站,是我国重要的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窗口。

      2025年2月20日是南极长城站的建站40周年纪念日,为了确保站庆活动顺利开展,姜博汇作为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长城站管理员,从上站之前就积极准备各项活动方案,为以“南极生态环境现状与变化趋势”“南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为议题的多场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保驾护航。

      “在一次次活动的组织中,我们与外站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也让长城站站庆活动方案愈加完善。”姜博汇说,在站庆当天,他带领长城站队员从早忙到晚,共接待了来自周边7个国家考察站的70余名考察队员。各国考察队员纷纷表达了对长城站建设成果的钦佩,以及在极地科学考察的合作意愿。

      如今,40岁的长城站,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维护国家南极权益的重要科技支点、极地科技成果国际交流窗口,以及我国南极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观测、研究、示范和服务核心共享平台的重要地位持续巩固。

坚守黄河站

探寻气候变化奥秘

      地处北纬79度的挪威新奥尔松,是地球最北居住地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北极地区在生态、气候、海洋等多个科研领域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曾经的煤矿小镇成为全球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基地。2004年7月,中国建立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成为第八个在斯瓦尔巴群岛设立北极科考站的国家。

      对于国人来说,黄河站不只是地理坐标,更是探知极地之心跳、聆听全球气候变化脉搏的前哨。

      2024年6月,26岁的严振作为站长助理,首次前往黄河站执行任务,在站坚守奋斗了90天。在国内准备期间,他与青年突击队员们高效完成了20批60人次的进出黄河站全流程事务,确保2024年黄河站的所有队员按计划前往站区执行考察任务。在黄河站工作期间,他协助站长统筹协调了多项关键工作,全程负责4个长期业务化项目、14个科研项目和1个国际合作项目的现场支撑保障,确保站区室内设施与野外设备装置安全稳定运行90天。

      中国在地缘上是“近北极国家”。北极的自然状况及其变化对中国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关系到中国在农业、林业、渔业、海洋等领域的经济利益。

      极地考察站青年突击队追踪着冰川消融的足迹,探究峡湾水体的变化,观测北极生态的变迁。每一次数据的梳理,每一次样品的采集,成为解开北极气候变化这一复杂方程的关键步骤,为应对全球气候挑战贡献智慧和力量,展现了中国青年在关乎人类共同未来的重大议题上的责任与担当。

      王焘作为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站青年突击队队长,十余年间8次执行中国南极考察任务:“我们的团队青年占比76.9%,在面对极地考察急难险重任务时,不管是已执行10余次考察任务的80后,还是首次执行任务的95后,没有一个人有过迟疑、胆怯和退缩,始终把投身国家极地考察事业引以为豪,把‘爱站如家’作为自己的朴素信念。”

      “未来的征程中,极地考察站青年突击队将继续秉持初心,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书写‘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的青春注脚,为实现我国自然资源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贡献青春力量。”王焘表示。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曹路院区(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曹路镇雪龙路1000号  邮政编码:201209  
      金桥院区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街道金桥路451号  邮政编码:200136  
    • Email:connect@pric.org.cn
    • 传真:021-58711663
版权所有 © 2011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 沪ICP备1602654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798号
网站标识码:CA3300000006102881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