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账号登录

关闭

  • 用户名

    @pric.org.cn
  • 密码

  • 语言

当前位置:

《极地科学进展(英文)》第36卷第2期文章导读

发布日期:2025-07-05 14:29:20

《极地科学进展(英文)》第36卷第2期于20256月出版,刊发文章6篇,其中“Articles”文章5篇,“Opinion Editorial”文章1篇。本期内容已在极地业务平台(aps.chinare.org.cn,免费全文下载)、维普(www.cqvip.com,免费全文下载)、中国知网(www.cnki.net)、万方数据(www.wanfangdata.com.cn)、超星(qikan.chaoxing.com)上发布。

微信图片_20250702143950 

图:第36卷第2期封面

(1) 第五次国际极地年(IPY-520322033史无前例的全球性行动

第五次国际极地年(IPY-520322033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持续性气候研究计划后续行动。该研究计划始于18821883年的第一次国际极地年(IPY-1),当时恰逢“小冰期”影响欧洲400年后的一次太阳活动高峰期IPY-5学界提供了一次独特机遇通过全方位的合作协同推动一系列横跨南北极的科学项目,涵盖冰冻圈、大气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人类生存周期相关的太阳辐射驱动机制等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探讨在“可持续发展国际科学十年”(IDSSD20242033框架下,IPY-5平台推动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的当前趋势与愿景

Citation: Berkman P A. 5th International Polar Year (IPY-5) 20322033 with global inclusion. Adv Polar Sci, 2025, 36(2): 89-94, doi: 10.12429/j.advps.2025.0013 

  image

(2) 东南极邦杰丘陵的形态测量学研究

形态测量建模与制图为定量获取南极绿洲地貌地形以及南极研究的相关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信息。在俄罗斯南极无冰区形态测量地理专题图集编写项目框架下,完成位于东南极威尔克斯地诺克斯海岸的邦杰丘陵(南极的几大绿洲之一)形态测量建模与制图。通过处理邦杰丘陵与附近冰川的南极参考高程模型(REMA数据,首次制作了37幅中比例尺至大比例尺地图每个图幅均涵盖9种最具科学价值的形态测量变量包括坡度、坡向、垂直曲率、水平曲率、最大曲率、最小曲率、集水面积、地形湿指数和河流功率指数的信息。这些地形准确、定量描述了邦杰丘陵的地形特征这些获取的地形测量数据可为该区域的地质、地貌、冰川、生态及水文研究提供重要支

引用:Florinsky I, Zharnova S. Geomorphometry of the Bunger Hills, East Antarctica. Adv Polar Sci, 2025, 36(2): 95-112, doi: 10.12429/j.advps.2024.0042

 image

(3)  基于地震台站观测的地震事件记录分析南极乔治王岛地震活动

利用位于乌拉圭南极阿蒂加斯站附近的地震台站AM.R4DE2的数据,对20209月至10月乔治王岛东南部发生的系列地震活动进行了全面分析。该时段内发生了近20000次地震本研究其中的6300余次地震事件人工进行参数化处理。震中的路径变化表明,地震群呈现出沿东南方向远离乔治王岛的迁移趋势。这些地震事件大致归类为火山地震或火山-构造地震一发现支持了地震群是由岩浆活动引发的观点,并与布兰斯菲尔德海岭张开过程中出现岩墙侵入的假设相吻合。比较发现,单台站方法得出震级和震中位置的估算结果区域和全球地震目录数据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些发现为深入了解布兰斯菲尔德海盆活跃的构造-岩浆过程提供了关键性的认识,并凸显了在南极洲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区域持续性开展地震监测的重要性。研究结果不仅增进了当前对南极地震活动的认识,而且拓展对后盆地演化极地环境火山活动的研究做出贡献。

引用:Chanes A, Sánchez-Bettucci L, Loureiro-Olivet J, et al.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eismic activity on King George Island, Antarctica: insights from the September–October 2020 seismic swarm. Adv Polar Sci, 2025, 36(2): 113-123, doi: 10.12429/j.advps.2024.0028

 image

(4) 阿蒙森海夏季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种群结构时空特征

南极大磷虾种群结构是响应阿蒙森海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因子本文对阿蒙森海南极大磷虾体长和性成熟度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南极大磷虾体长和性成熟度在早晨至晨曦(MRNMTW时段存在显著的昼夜差异,不同聚类群体(Group IGroup IIGroup III)优势年龄组分别为3+龄、03 +龄和3+4+龄,性成熟度和聚类群体空间分布在西经130°附近存在明显的区域界限。调查阿蒙森海域存在一个明显的大陆坡间隔,成体和抱卵雌体多分布在大陆坡及以南海域;Group IGroup II群体均分布于等深线稀疏的海底平坦区,而Group-III群体则呈东北-西南走向集中分布于等深线密集的大陆坡海域。

引用:Li S, Yang J L, Zhao G Q, et al.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for Antarctic krill (Euphausia superba) during austral summer in Amundsen Sea. Adv Polar Sci, 2025, 36(2): 124-136, doi: 10.12429/j.advps.2024.0025

 image

(5) 基于MOSAiC浮标观测的20192020年北冰洋穿极流区海冰运动的时空变化

穿极流是北极海冰向北大西洋输运的重要通道。本文基于20192020年MOSAiC考察期间从边缘冰区到固冰区布放的9个漂流浮标观测数据,研究了北冰洋穿极流区海冰运动学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海冰运动和变形受初始冰厚、距冰缘距离、大气和潮汐强迫的共同影响。在冻结初期,穿极流上游海冰的初始冰厚显著影响海冰惯性运动强度(R=−0.84,P<0.05)。冬季海冰进一步固结减小了其运动学特征的空间差异,漂移速度主要受风暴事件影响。春季,当浮标阵列漂流到穿极流下游时,海底地形放大了浮标间运动学特征的空间差异,因为斯瓦尔巴群岛北部浅水海区的潮汐强迫较深水海盆显著增强。本文的研究结果增加了对穿极流区海冰动量平衡的理解,为模式模拟海冰从北冰洋到北大西洋的运动提供了关键的参考。

引用:Liu M H, Lei R B, Li N, et a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sea ice kinematics in the Transpolar Drift of the Arctic Ocean in 2019/2020 derived from buoy measurements during MOSAiC. Adv Polar Sci, 2025, 36(2): 137-151, doi: 10.12429/j.advps.2025.0006 

image 

(6) 北极水域航运去碳化治理:理论逻辑与实施路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极这一生态脆弱地区因航运活动而出现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多以及海冰加速减少的情况。本研究调查了如何将北极航运的脱碳与相互冲突的环境、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相协调。通过系统文献综述和利益平衡分析,研究结果确定了三个系统性障碍:一是国际海事组织法规对北极特定环境风险的适应不足;二是北极和非北极国家之间的执行机制分散;三是冰级船舶采用清洁燃料存在技术限制。为应对这些挑战,提出了一个三方治理框架。首先,对《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附件五进行修正,引入北极特定的能效标准,并将能效法规扩展到渔船。其次,分阶段实现燃料转型。再次,通过清洁北极联盟加强多边合作,协调冷适应技术和冰路优化的联合研发。

引用:Li W W, Hu Z L. Shipping decarbonization governance in Arctic waters: theoretic logic and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Adv Polar Sci, 2025, 36(2): 152-166, doi: 10.12429/j.advps.2025.0001


image


(7)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发布20252026年专刊出版计划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计划于2025年和2026年出版4个专刊:极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探索新视野专刊(202512, 36卷第4)北极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全球联系专刊(20266, 37卷第2)极地地球科学研究新近进展专刊(20269, 37卷第3)“极地冰盖物质平衡与全球海平面变化”专刊(202612, 37卷第4)


来源: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





    • 曹路院区(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曹路镇雪龙路1000号  邮政编码:201209  
      金桥院区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街道金桥路451号  邮政编码:200136  
    • Email:connect@pric.org.cn
    • 传真:021-58711663
版权所有 © 2011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 沪ICP备1602654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798号
网站标识码:CA3300000006102881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