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账号登录

关闭

  • 用户名

    @pric.org.cn
  • 密码

  • 语言

当前位置:

《极地科学进展(英文版)》2023年第34卷第1期文章导读

发布日期:2023-04-27 09:59:20

《极地科学进展(英文版)》2023年第34卷第1期文章导读


     《极地科学进展(英文版)》第34卷第1期于2023年3月出版,刊发文章6篇,其中“Opinion Editorial”和“Review”类文章各1篇,“Articles”类文章4篇。本期内容已在极地业务服务平台(https://aps.chinare.org.cn,免费全文下载)、维普(http://www.cqvip.com/,免费全文下载)、超星(https://qikan.chaoxing.com/)、中国知网(https://www.cnki.net/)、万方(https://www.wanfangdata.com.cn/)平台发布。欢迎访问期刊页面查看文章。

 新闻稿3-《极地科学进展(英文版)》2023年第34卷第1期文章导读23041838264

(1)Constraining the timing of West Antarctic Ice Sheet changes using East Antarctic ice cores(使用东南极冰芯来协助西南极冰盖变化定年问题)

极地冰盖(尤其是西南极冰盖)的稳定性一直以来吸引了科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从热力学角度来看,海洋温度上升必然导致冰盖的质量损失,但是因为极地冰盖系统中非线性过程的存在,准确预测冰盖未来随时间的变化一直是困扰学界的难题。回顾地质历史上的暖期可以为研究西南极冰盖的敏感度提供宝贵的信息。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组横贯南极的冰芯阵列设想,这些冰芯能提供末次间冰期和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沿罗斯海/西南极冰盖一带的气候记录。通过分析对所处环境敏感的地球化学指标,以及通过多种方法校准冰芯的时间尺度,这一冰芯阵列有望获得西南极冰盖在末次间冰期随时间变化的信息。

引用信息:Yan Y Z. Constraining the timing of West Antarctic Ice Sheet changes using East Antarctic ice cores. Adv Polar Sci, 34(1): 1-4, doi: 10.13679/j.advps.2023.0003

 

(2)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tarctic sea ice and the causes of its record decline during 2015–2016: A review(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综述及其2015–2016年剧烈减少的诱因分析)

1979年以来南极海冰与北极海冰总体上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北极海冰范围持续下降,而南极海冰范围总体呈上升趋势。然而,2014年后南极海冰出现急剧减少的情况,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总结了前人关于南极海冰变化的研究,从3个层面来探究南极海冰的变化。首先,从年、年际、年代际等不同时间尺度,总结1979年到2020年期间南大洋及其5个扇形区域的海冰范围和海冰厚度的变化特点,同时梳理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变率影响南极海冰变化的过程。然后,聚焦于2015–2016年南极海冰的剧烈下降,从大气和海洋的直接热动力过程以及气候变率调控两方面,概述南极海冰发生急剧减少的原因。最后,提出未来南极海冰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引用信息:Yang Y Y, Liu H L, Wang X D.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tarctic sea ice and the causes of its record decline during 2015–2016: a review. Adv Polar Sci, 2023, 34(1): 5-16, doi: 10.13679/j.advps.2022.0022


(3)Physical-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ontrol of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Amundsen Sea, Antarctica(南极阿蒙森海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驱动研究)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将整个南大洋划分成9个区域来保护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南大洋生态系统。位于南大洋大西洋扇区的阿蒙森海是整个南大洋生产力最高的区域之一,该海域冰川的融化及海冰的减少将对其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由于阿蒙森海远离其他大陆,是目前南大洋研究较少的区域之一。浮游动物在南大洋食物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同时对南大洋食物泵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将生物、物理、化学数据结合,对阿蒙森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驱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生物过程和非生物过程共同决定了阿蒙森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构成。本研究结果可为变暖、海冰减少背景下的阿蒙森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收支和食物网结构提供基础数据。

引用信息:Chen H, Li H B, Zhao J, et al. Physical-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ontrol of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Amundsen Sea, Antarctica. Adv Polar Sci, 2023, 34(1): 17-27, doi: 10.13679/j.advps.2022.0055


(4)磷在改变南极土壤微生物组成、结构和动力学方面的作用(The roles of phosphate in shaping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Antarctic soil microbiomes)

全球变暖引起南极大陆发生的重要环境变化之一是冰川融化。冰川融化导致受影响陆地区域在夏季甚至全年的裸露;裸露的陆地会接收到来自大气沉降、降水、南极动物等带来的各种营养物质。这些物质进而改变了裸露地表的理化性质,从而改变了地表土壤中微生物组的组成。在这些营养中,磷是一种对微生物组有重要作用的环境因子,但尚未单独展开关于其作用的研究。本文通过原位喷洒磷酸盐并实时跟踪监测的方式来研究磷对裸露土壤微生物组的作用,结果显示理化因子的改变能够显著地改变土壤微生物组成,环境因子(特别是pH)和微生物组组成存在强相关。有些种类的微生物,比如Sphingobacteriia、Sphingobacteriales、Chitinophagaceae在喷洒磷的土壤中丰度更大。共相关网络分析显示磷的增加能够显著增加裸露土壤中微生物之间的关联,且主要体现在关键的网络参数中。

引用信息:Tan J K, Cao H S, Liu L, et al. The roles of phosphate in shaping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Antarctic soil microbiomes. Adv Polar Sci, 2023, 34(1): 28-44, doi: 10.13679/j.advps.2022.0024


(5)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Northeast Passage based on a multinomial-logit-based 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 model(使用多项式Logit型随机用户均衡模型预测东北航道的通航潜力)

在利用1991–2021年海冰数据,预测2070年东北航道冰情状况的基础上,设置有冰季、无冰季两种航行模式,建立包含时间价值的多项式Logit型随机用户均衡模型(MNL SUE),计算船舶公司在东北航道和苏伊士运河航线间的东北亚-西北欧海运市场的集装箱货物配流情况。结果显示,当东北航道全年通航时,较之苏伊士运河航线,存在航运里程和航行时间的优势,具有极大的通航潜力,在所选港口间的平均配流比例达68.5%。其中,无冰季的配流比例高于有冰季,高纬度港口的配流比例高于低纬度港口。此外运用情景分析法讨论其他场景下东北航道的配流比例:燃油价格上涨会引起有冰季东北航道配流比例的上升;不考虑时间成本时东北航道全年配流比例增加;托运人对费用敏感程度升高时,东北航道配流比例增加。

引用信息:Zhou X L, Hu M X.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Northeast Passage based on a multinomial-logit-based 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 model. Adv Polar Sci, 2023, 34(1): 45-55, doi: 10.13679/j.advps.2022.0056


(6)An assessment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polar subregional organizations(中国在极地次区域性组织的贡献和作用评估)

国际合作对极地工作至关重要。中国在极地领域的合作以往侧重在政府间和双边机制下开展,随着极地地缘政治和全球气候变化迅速发展,区域和次区域合作在极地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中国在过去20年参与发起了3个极地次区域性组织:极地科学亚洲论坛(AFoPS)、太平洋北极工作组(PAG)以及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CNARC)。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参与国际极地合作能力和灵活性的提高,也是中国北极政策倡导的“双赢”原则的成功实践。通过全面回顾3个极地次区域性组织的建立与发展,系统评估了中国参与极地区域、次区域国际合作的水平,并为中国未来参与极地区域组织和极地国际合作提供了可行建议。

引用信息:Shan Y Y, He J F, Guo P Q, et al. An assessment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polar subregional organizations. Adv Polar Sci, 2023, 34(1): 56-65, doi: 10.13679/j.advps.2022.0023


    • 曹路院区(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曹路镇雪龙路1000号  邮政编码:201209  
      金桥院区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街道金桥路451号  邮政编码:200136  
    • Email:connect@pric.org.cn
    • 传真:021-58711663
版权所有 © 2011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 沪ICP备1602654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798号
网站标识码:CA330000000610288170001